默写

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

世间行乐亦如此,古来万事东流水。别君去兮何时还?且放白鹿青崖间,须行即骑访名山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?

登高 杜甫
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

现代文一订正

紫禁城的鳜鱼汤 蒙福森

7.(3分)答案示例:作者用洁净淡雅又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春日的独特风景。这两段句式上以整句为主,夹杂散句,读来流畅自然,朗朗上口;“草长莺飞”的化用以及“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”的比喻,凸显了江南的灵秀;选取了富有江南地域特征的意象“斜风细雨”“远山”“烟岚”“箬笠蓑衣”,将读者带入到杏花烟雨朦胧清丽的场景中,作者极力铺叙平和优美的景致,强调这是一个“寻常”日子,与后文张和儿子因鲥鱼而丧命形成反差,增添悲剧感。

8.(3分)答案示例:第⑩段写鲥鱼离水则死,必用冰块保鲜,凸显其娇贵,为后文官差因赶路而误伤路人埋下伏笔;第⑯段通过张和评论鲥鱼,凸显出鲥鱼不同于一般鱼类的珍贵;第⑰段具体描写烹饪鲥鱼复杂过程,渲染鲥鱼豆腐汤诱人的色味,正因如此才让皇帝喜爱,于是鲥鱼就变成贡品,从而导致南方各地争相捕捞,变得异常稀有与昂贵。作者通过一次次描写鲥鱼来推进情节发展,这样随鲥鱼沉浮的人物命运才能令人信服。

9.(4分)答案示例:(1)小说结尾,读者发现官差送鲥鱼时在江宁城外踩踏的小孩就是张和的儿子,并且这个孩子已经死了;而此时张和正兴冲冲赶回家,带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即将团圆的喜悦,对降临在自己家人身上的“不幸”一无所知。(2)作者设计张和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,延迟张和的“发现”,从而加强了小人物无从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剧意味;引发读者的怜悯,也促使读者进一步思考造成这悲剧的原因。

10.(6分)答案示例1:《紫》可归为社会悲剧。这部小说表面看有很多“偶然”因素,但归根到底是社会制度造成的悲剧,故事发生的时代是康熙皇帝在位时期,虽为盛世,但皇帝一个嗜好,官员们就会层层压迫,最终承担这重压的只能是底层百姓。
答案示例2:《紫》可归为命运悲剧。对于张和与张和死去的儿子来说,他们本身没有做错任何事情,张和作为厨师,一心一意专研技艺,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,悲剧的发生与人无关,故事里也没有人是存心要害死张和的儿子,所以只能归结为无法回避的“命运”。
答案示例3:《红》可归为性格悲剧。小说中女子都是个性鲜明,品性非凡的“异样女子”,同时她们身上的缺点与弱点也同样明显,这最终成为她们遭遇不幸的主要原因。例如林黛玉唯情至上的性格让她成为宝玉“唯一的知己”,但她除了情之外,不顾贾府其他人的感受,在长辈心中是个“使性子”的小孩,在下人眼中是“尖酸刻薄”的小姐,最终让自己在贾府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,导致悲剧结局。
答案示例4:《红》可归为社会悲剧。对小说中具有才华和个性的女子来说,生活在代表着封建宗法思想的贾府,就注定她们个人的情感、才华都得不到施展,只会遭到扼杀。
答案示例5:《红》可归为命运悲剧。小说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,在薄命司看十二金钗正册已经预示这些女子的命运,小说情节发展、人物结局都是以这一回为依据,作者有意强化人间的盛衰祸福、聚散离合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观念。
评分说明:《紫禁城的鲥鱼汤》和《红楼梦》归类及理由各3分。可以有不同的组合,言之成理即可。《紫禁城的鲥鱼汤》归为性格悲剧不妥,不得分。


文言文二

冯少墟先生传

  1. ①避讳 ②每天
  2. ①C ②C
  3. 辇毂讲坛/谣诼之囤也/国家多事/宜讲者非一端
  4. 先生上疏劝谏皇帝,恳切激愤,面临廷杖的惩处,后来因为有辅臣赵志皋出面搭救而免罚。一时刚直声誉传遍天下。
  5. 一是反对讲学者的话,对冯从吾讲学肆意污蔑,认为讲学易生谣诼。
    二是冯从吾为自己讲学辩护的话,针锋相对,认为讲学正是为了国家大事,就现实而言,讲亲上死长之义非常必要。
    三是支持冯从吾的人说的话,表达了对冯从吾的肯定和敬佩。
    写这三种言论,突出了冯从吾讲学的现实针对性和利于国家的重要性。也突出了冯从吾刚正性格及其在社会上产生了的重要影响。
  6. 节俭廉洁(带茶饼充饥),刚正不阿(敢于揭露丑行,不避惩罚),专心育人(讲学),担负社会道义。